June 24, 2025
6.16-6.22
我的第一篇周记
从开始搭建个人网页,到开始落笔写下第一篇周记,这期间经历了不少波折。
但,我认为这都是值得的。因为一旦开始着手于一项恢弘浩大的工程,不可或缺的必然是前期的准备工作。而在这个数字化的年代,一个值得信赖的框架便是一切的基石。而我之所以选择Astro,或者说第一次听闻,也得益于一位大佬给我带来的启发……
自己何时也能成为这样的大佬呢?
时间线
回顾6.16-6.22这一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临行前的周一,翻了翻日历,我发现当天的日程安排中只有一个时间段是占用的,即研修间自习。回想起来前一天把这件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第二天自然就没有刻意早起。我还记得这一天钱院告知了出国交流返校资助材料的具体事宜,接到通知后,我就顺手把当下能收集到的材料都整理好了。
第二阶段是周二至周五,准确来讲,其中三天半的时间都是在成都或者往返成都的路上度过的。值得一提的是,周二上午我只花了半小时的时间就把行李整理好了——刷新了个人整理行李的最快纪录。这次成都之行,主要目的是随课题组一起与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方面的医生进行脑机接口辅助治疗方面的方案探讨。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现场观摩听觉神经肿瘤的摘除过程,因为这一手术与我们脑机接口的植入路线息息相关。由于肿瘤所在的位置血管密集、神经交错,很难“毫发无损”地剥离开,很容易造成听觉神经的不可逆损伤。以往采取的“保听”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大了医生手术的难度。现在,脑机接口技术的成熟为我们带来了契机——不妨通过对听觉回路进行重建,来恢复因手术而破坏掉的神经的功能。而正是这次手术观摩,让我重塑了以往对于外科手术的认知,也很大程度上领悟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魅力。倘若没有现场高清屏幕的实时传放,医生的细致解说,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到听觉回路的真实构造,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对于听觉脑机接口这一概念获得客观而较为准确的把握。
第三阶段是返校后的周末,主要在恢复身体方面花了些时间。由于低估了川渝味道的威力,我在成都期间的饮食放得很开。虽然不是自己第一次去成都(上次是参加23年的世界科幻大会),但却是第一次到成都市区,也是第一次品尝正宗的成都风味,所以不把经典美食尝一个遍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老火锅、川菜、麻辣兔肉、老麻抄手、甜水面、老妈蹄花、腊排锅……都给安排上了。奈何河南人天生不怎么能吃辣的debuff加持,我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吃的时候越开心,吃完后的肠胃越会让你尝尽苦头,连续三天的腹泻与肠胃炎便是成都给我留下的礼物。
里程碑
由于今日已经是6月24日,上周的成果总结也就延拓到此刻为止。
科研方面,主要进行的工作是:
- 选用三种不同的分割模型对于腹腔手术视频帧进行靶器官分割,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复现了nnUNet、TransUNet以及UNet3+这三种UNet架构的不同变体。虽然数据采集工作还未完成,但在目前已经采集的部分数据集上训练,已能够取得接近85%的Dice Score,可见效果还是不错的。
- 音乐脑机的benchmark设计这一课题,目前主要进行的工作是分类/重建方法以及评估手段的调研以及具体模型方案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代码的整合。我在前期关于音乐质量评估的文献调研基础上,快速完成了对几种主客观评估方法的整理和流程代码的整合测试,并开发了一些方便后期进行批量测试的小工具。
- 昆虫分类大模型的任务目前尚未得到完整数据,进展暂缓。
- 关于听力重建的脑机接口设计,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调研。
结语
天亮的日子还多着呢,太阳只是一颗晓星。
This post was created using the automated script.